新春佳节,各种水果也是席前餐后的主角。这几年,上海近郊果园里浆果树的产量也越来越高,这其中,离不开科学种植的功劳。与浆果树结缘二十余载,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许文平副研究员一心想将科研的成果“接地气”,他忙碌奔走于田头地里的果树间,像中医问诊一样为果树生长倾注心力。
从大学学习果树学至今,许文平已经与浆果树打了20余年交道,他参与研究的“南方葡萄根域限制与避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”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。这项研究使得上海等江南省区克服了高温多雨、少日照和高地下水位等自然环境对葡萄生长不利的影响,让葡萄得以在南方“落户”,且优质高产。
在示范果园,葡萄树长得挺拔整齐,夏季果实成熟时高高挂起,大棚整洁清爽,市民不用躬身弯腰,可以尽情采摘。不过这样的大棚还不是许老师心里的完美果园,他正进行葡萄草莓套种技术的试验和推广。“进入3月气温升高草莓果实生长速度过快会影响品质。套种之后,3月葡萄已开始萌发抽梢,能为草莓遮阴,降低大棚温度,草莓果实的生长期得以延长,品质和产量都能提高。”
浦东航头镇农夫果园的采摘园里,大草莓一颗颗香气扑鼻。许老师弯腰轻抚果实查看长势,“开春之后这个大棚就要开始套种了,草莓也会搭架,明年的这时候,草莓将悬在空中不会接触泥土。市民如果来采摘,可以直接摘食。”
猕猴桃在水果中综合营养排名第一,维生素C含量丰富,同时富含铁、钾、镁等电解质。被誉为“水果之王”。中国猕猴桃商业种植始于70年代,上海周边的一些农户90年代开始栽种,但由于地理条件和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影响,本地产的猕猴桃并没有形成规模,果实的质量也不够好。
传统栽种的本地猕猴桃树经常遇到死树的问题。许老师和课题组成员跑遍上海大小果园,多年的经验使他发现了果树夭折的原因——猕猴桃果树非常“怕水”,一旦暴雨来临地下水位上升,哪怕仅仅浸泡一小时就会烂根。为了克服这一难题,许老师课题组提出了高垄栽培技术,把果树“抬高”50厘米,就像搭了“高脚楼”。这种方法结合肥水控制,种植的猕猴桃既不怕水也能保证质量。上海交大与农夫果园合作的500亩猕猴桃产业基地已经用这种方式种植4年,预计2016年果园产量将达到每年至少600吨。
近年,市民们对于水果的要求不断提高,水果的颜色、口感、香气、品质都要好,不仅要在味觉上享受,视觉和嗅觉也有要求。这些需求激发着许老师和团队在引进品种、改良种植等方面的努力。目前,许老师透露正进行关于钙对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,“一定的钙质吸收能促进水果生长,我们希望先找到果实吸收和利用钙质的机理,如果未来能将更多钙留在水果中,老百姓就能吃水果补钙了。”
来源:《新民晚报》 2015.02.23 第A03版